close

  □溫國鵬
  教育部副部長杜占元18日在南開大學承辦的中國研究生院院長聯席會2014年國際論壇上發表演講指出,自1981年我國學位制度建立以來,30多年間共培養博士研究生49萬人,碩士研究生426萬人,其中近5年培養的研究生約占培養總量的50%。(10月19日《中國青年報》)
  不說別的,僅僅問問這5年間,我們高校的博士、碩士研究生導師師資力量是否同期實現了井噴式增長,高校科研投入是否也高到了令人咂舌的地步,就可以知道“半數研究生為近5年培養”究竟意味著什麼了。哪怕是種韭菜,要想實現產量翻番都得保證水肥,更何況是培養研究生?“半數研究生為近5年培養”的背後,到底是研究生教育的迅速發展,還是研究生質量的迅速下降?答案不說自明。
  研究生要有數量,更要有質量,可遺憾的是,早在2006年7月,教育部發佈的《中國教育與人力資源發展報告(2005~2006)》就稱,56.9%的碩士生導師和47.8%的博士生導師認為研究生質量在下降。時至今日,當社會上對研究生“眼高手低”的批評聲音越來越高,當“研究生不如技術工人吃香”逐漸不再是新聞的時候,“半數研究生為近5年培養”帶給公眾的是更大的憂慮還是自豪?
  在“文憑崇拜”之風愈演愈烈、用人單位招聘中文憑門檻越來越高的當前,有多少大學生是因為對學術的熱情而選擇讀研深造?博士也好,碩士也罷,只對文憑以及文憑背後的利益感興趣,缺乏學術研究的激情與動力,甚至使得抄襲、剽竊等學術不端行為成為時常被提及的事兒。而與研究生們熱衷於考研混文憑相伴隨的,就是一些學校熱門專業的導師一人帶二三十個研究生根本不足為奇,有的導師甚至一屆就帶十幾個,教學質量也就可想而知了。更何況,此前還有調查顯示,在我國龐大的科技人力資源總量中,可以被稱為“科技工作者”的只占61%左右,有近40%的科技人才“荒廢”了,並沒有從事與科技有關的工作。在這種情況下,研究生數量再多,生產得再快,又能給社會發展帶來多大的裨益?
  目前,我國正處於由研究生教育大國向研究生教育強國邁進的關鍵階段,公眾希望看到的是教育部門下大力氣構建一個與這一現實相適應、充滿活力的質量保障體系,推動研究生質量的提高,而非只顧為數量沾沾自喜。否則的話,不僅不能讓公眾分享喜悅,相反還要讓人更加失望。
  ■微聲音
  @京華時報:《“北馬”開跑文明要跟上》:涵養健康的跑步文化,既需要政府部門投入管理,商家和組織機構投入服務,更需要參賽者具有起碼的文明素養和敬畏意識,敬畏規則,敬畏道德,也敬畏法律。
  @新京報:《股民參與監督,退市新規才不會落空》:現在中國股市最缺的不是監管制度,而是對制度的執行,如果建立順暢渠道,讓投資者對監管部門履職不力進行投訴處理,展開追責,監管部門自然不敢懈怠。
  @南方都市報:《“跨區域用鹽”該掃進歷史垃圾堆》:作為居家開門七件事之一,鹽是日常所必需,而不是什麼生化武器,跨區域運輸和使用幾包,真有那麼大危害?  (原標題:“半數研究生為近5年培養”該自豪還是擔憂?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vgmzkwe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